2011年7月9日 星期六

[轉錄][分享] Why and What?

 作者  skykissx (炎楓)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看板  skykissx 
 標題  [轉錄][分享] Why and What?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
 時間  Sat Jul  9 12:17:18 2011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

※ [本文轉錄自 AAAAAAAA 看板 #1E5rKGdm ]

 作者  Threath (St.)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看板  AAAAAAAA 
 標題  [分享] Why and What?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
 時間  Sat Jul  9 03:05:49 2011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

看了TED的演講後,從演講的內容出發,

對現在網路和軟體設計有一點想法,

分享給大家~

這一篇圖片和連結較多,推薦大家到網誌去看,喜歡的話可以按個讚或+1 :)

http://st-threath.blogspot.com/2011/07/why-and-what.html
--

前幾個月看了一個TED的演講

標題是: How great leaders inspire action
http://www.ted.com/talks/simon_sinek_how_great_leaders_inspire_action.html


演講中提到,為何萊特兄弟明明資金和人力都輸給競爭對手

最後造出飛機的卻是萊特而不是對方?

為何蘋果的東西大家搶著買? 另外還提出了黃金圈理論來說明

人腦的結構與信念、信仰之間的一些關係。


從結論來說: 演講者認為凡事都要從"why"出發,而不是從"what"出發

他認為所有的事情要做時都要知道自己為何要這樣做,

從內在的意願出發(why),而不是從追求外在的結果出發(what)


若從內在的目的出發,當在向別人說明自己要做的事情時,

大家了解的是你的夢想、信仰,並且容易在接受到訊息後,

認為這是自己的信仰、隨時覺得"這代表自己"

如同Apple一族(在apple大紅之前)用Mac的心理舒適感、尊榮感,

覺得自己慧眼獨具,了解Apple軟體到硬體一手包辦,全線整合的堅持,

只為了給使用者他們想給的,於是了解他們想法的人就會給予認同,

這就是演講者說的why。


但若從外在往內訴求,過度強調性能與價錢,人很容易陷入理性的思考中,

『假如我有錢一點,我就會買這台,但這台CP值比較高,這台螢幕比較大...』

這是用外在的東西在購買外在的東西,於是對我們來說,

得到的只是一個工具,這就是what。

(當然不是要說Apple的信仰建立的十全十美之類的Apple神話,

畢竟我之前想買Mac時也是用what的觀點去思考,思考價錢和性能等等...)


比較有趣的是,影片後段還有提到,一個產品常要藉由了解產品why概念的信仰者,

才比較有機會填滿 Early adopter(~16%) 到達 Early Majority(~50%)

引爆整個流行趨勢。而不是靠告訴消費者,我們有哪些與眾不同的功能(what)

(可以看看13:50後TiVo的例子),用外在條件來說服消費者自己有多好多好。



而我認為對軟體業和網路業來說,what和why的概念真的是棒極了!!

之前在國外有一篇報導: Will the Next Zuckerberg Be a Designer, not a Hacker?
http://www.it-networks.org/2011/04/25/will-the-next-zuckerberg-be-a-designer-not-a-hacker/

裡面提到:

    ...today's consumers are more sophisticated, which means
    Web and mobile services need to focus on"creating emotional
    scaffolding that keeps people coming back [rather] than just
    building technical features."


文章中點出:

在我們這個世代,軟體和網站會不會受歡迎,越來越取決於

它給使用者的心理感受。

這個網站使用起來是不是感覺輕鬆、簡單,

是不是有些讓大家心理認同的東西,可以讓使用者會不自覺的想回來使用。

功能上(Technical features)反而漸漸不是使用者最在意的事情了。



而這樣的心理感受從何而來?

我覺得一個軟體或網站就像是一個人一樣,

它心裡是怎麼想的,和它相處的人一定可以漸漸感覺得到,

為了達到目標,它會盡量的去改變自己,讓自己成為它想向中的樣子。

因此我覺得一個網站或軟體給使用者的心理感受,

來自當初這個軟體、網站設計的初衷(Why)



假如我們去看看現在在網路上的幾個網路服務,

並去比較它們,便會發現在功能上(What),它們都有其它的替代品。

     1. Dropbox--> 線上儲存空間, FTP

     2. Plurk, Twitter--> Facebook, Blog

     3. Read Later Fast (chrome的一個套件,可以把以後要看的網頁先保留起來,
        之後再看) --> Bookmark (每個瀏覽器都有)

     4. Stack Overflow(給寫code人討論的網站)-->論壇式的Code討論網站


這些網站或軟體追求的,不是用最新的科技,

去做到過去沒有人能夠提供的服務(What),

而是從目的(Why)出發,去對現有的科技做出適當的調整限制,

最後設計出讓使用者心理上舒適、使用上方便的東西:

    1. Dropbox: 簡單的線上儲存分享空間。
       目的不是讓使用者覺得它的功能有多強大,只要讓大家覺得簡單好用。

    2. Plurk: 一個有適當距離的小團體微網誌交流網站。
       在這邊所說的話是想分享給特定圈子內的人
       (現在這個功能有點被google+衝擊到)。

       Twitter: 向大眾輕鬆的說出現況,一個開放式的微網誌發佈系統。
       想要讓發送者和接收者彷彿沒有距離,時時在溝通一樣。
       (有興趣的人可以可以去看wiki)

    3. Read Later Fast: 解決一個心理問題。
       使用者有時候並不想把這個網頁收藏一輩子,只是現在沒有時間看而已,
       Bookmark太沉重(未來還要整理),關掉又覺得可惜。

    4. Stack Overflow: 為程式開發者而設計的Q&A平台。
       用一般的討論網站看code真的很辛苦,找不到重點,
       假如Code有Highlight然後有Voting多好?
       如此一來程式設計者可以很快的掃過去知道這是不是自己要的。


它們知道自己要做什麼、解決什麼問題

於是可以針對它們想要做的事情去想出、設計出符合這樣需求的介面與流程

最後的結果就是會吸引和它們相同想法的人,去使用它們的東西

並填滿市場上佔約16%的Early adopter,到達Early Majority(~50%)


但假如我們從外在(What)出發去分析,會發生什麼事情?

   1. Dropbox: 雲端的儲存技術早就已經成熟,優勢到底在哪裡?

   2. 對Plurk來說,Twitter和Facebook都可以做到設定群組、發表短文,
      功能上並沒有特殊的地方。而對Twitter來說,我們可以Follow任何的
      Blogger,為什麼我們要用Twitter這個平台來Follow別人所寫的東西?

   3. Read Later Fast: 這個軟體要做的事情,書籤都可以做到阿,
      需要特別用一個軟體嗎?

   4. Stack Overflow: 假如有心的話,在普通的討論網站發文
      也可以加底線或變顏色,不然把code的圖貼上去也可以,
      這個平台大家都做得到,沒有什麼科技門檻,沒有任何創新性可言。

從技術上(或說是能做到的事情上)來討論,許多網路和軟體服務都沒什麼大不了的,

但他們了不起的地方是,它們將目的放到設計之中:


      Dropbox在圖示的左下角會顯示各種狀態的圖示,

      讓人很容易理解它現在在幹麻,

      過程中沒有任何讓人覺得害怕的確認選項、步驟,Just drop it in to box.


      Twitter限制發文的長度為140字,讓每一個發文變成一句話,

      讓發文變成輕鬆的事情。促使使用者增加發文頻率,使距離感降低。


      Stack Overflow將Code Highlight幫助習慣讀編輯器Highlight的工程師

      能快速掌握重點,並在文章的左邊大大的放上推薦這篇解答的數字,

      讓找解答的人能夠快速的判斷這個解答有沒有價值,

      而它設計為大數字即代表網站設計者認為這是一個重要的Feature

      (常用的功能要設計的大而明顯),是一個從Why出發到設計呈現的一個好例子。


在我們所在的環境中,外在(what) 功能、利益導向的想法是主流,

在洪流之下我們很容易放棄自己的想法,

但真正能夠得到它人認同的東西,都只出於內心的一個why,為什麼想這樣做?


假如自己,或是身邊的人,心中有一個聽起來天真的想法,

希望自己做的一個網站、或一個軟體,能夠解決世界上的某些問題,

這便是一個why,不要過度去分析它的商業模式或是科技上的功能,

抹殺它最初的善意,去相信這個軟體或網站能夠改變世界吧!


我想,若沒有這個why,世界上就會少了很多讓人認同的美好事物,

而人生中,若不追求why,就等於自己否定了自己的信仰,

希望在這個世界中,有勇氣追求why的人,能夠保持信仰,繼續向前。
--
from St. Threath:

         http://st-threath.blogspot.com/

--
※ 發信站: 批踢踢兔(ptt2.cc)
◆ From: 61.217.111.140

--
※ 發信站: 批踢踢兔(ptt2.cc) 
◆ From: 125.225.13.154
※ XMY:轉錄至某隱形看板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07/09 12:45
※ scwlouisa:轉錄至某隱形看板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07/09 13:19